-
漯河经开区食品产业与郑州长垣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国家级复核
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取得重要成果,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垣起重机械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级复核验收,标志着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成效显著。这三个示范基地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9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全国已有300个工业园区获批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消费品工业等重点领域。2024年最新复核结果显示,全国66个基地通过验收,其中河南省占3席,凸显了该省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方面的领先地位。 二、河南三大示范基地各具特色 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凭借食品加工全产业链优势,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完整体系。郑州经开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长垣起重机械基地则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成为全国最大的轻型起重设备生产基地。 三、复核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按照每三年一次的动态评估要求,国家级示范基地需持续提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智能化水平。此次通过复核的基地均在研发投入、亩均效益等关键指标上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其中长垣基地的专利持有量较上次复核增长40%。 四、政策支持培育发展新动能 河南省通过专项扶持资金、技术对接服务等举措,助力示范基地建设。漯河基地近年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6个,郑州基地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占比超60%,长垣基地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 五、未来聚焦产业链价值提升 根据规划,河南省将支持示范基地向数字化、服务化方向转型。重点培育智能食品机械、新能源起重设备等新兴领域,推动11个国家级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中部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2025-08-12
-
海宁皮草与郑州曲梁纺织服装城强强联手打造中原皮草新地标
在河南省郑州市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国内皮草产业龙头海宁皮草与郑州曲梁纺织服装城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将依托曲梁成熟的服装产业生态和海宁皮草的全球资源优势,共同建设集批发零售、电商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皮草交易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推动中原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升级。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区域产业优势 郑州曲梁纺织服装城作为河南省政府重点规划的产业集聚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覆盖服装全产业链的商贸体系。其核心区郑州裤都新区拥有超1000亩产业用地,配套建设了服装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及13条专业化商业街区,吸引了全国多地服装企业入驻。 海宁皮草作为全球知名的皮草原料和成品集散地,年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列。此次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将填补中原地区高端皮草专业市场的空白,同时强化曲梁服装城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二、项目规划与业态创新 新建的郑州海宁皮草批发市场将采用"实体市场+数字平台"双轮驱动模式:实体部分规划皮草成品交易区、原料供应链专区及设计研发中心;线上板块将搭建跨境电商平台,接入智能物流系统。这种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批发市场的时空限制,可实现48小时内货物通达全国主要城市。 三、产业协同与区域经济影响 该项目的落地将产生显著协同效应:一方面,海宁的皮草加工技术优势与曲梁的服装制造基础形成互补;另一方面,项目预计可带动周边区域形成新的皮草服装加工集群。据行业分析,未来三年内该项目有望拉动相关产业链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 四、市场前景与行业意义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持续,皮草服饰正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类延伸。郑州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其辐射中西部市场的区位优势明显。行业专家指出,此次合作不仅重塑了皮草产业区域格局,更为传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 项目运营方表示,后续将引入国际皮草设计资源,定期举办行业峰会,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目前项目已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相关招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2025-08-12
-
郑州白沙大数据产业园落户郑东新区 打造中部数字产业新高地
郑州郑东新区迎来数字经济发展里程碑——总投资260亿元的白沙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作为河南省重点招商引资成果,将依托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头部企业的集聚效应,构建覆盖大数据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圈,预计带动超2000亿元产值规模,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区位优势 白沙大数据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位于郑东新区白沙组团核心区域,四至边界为永盛西路、豫兴大道、前程路与锦绣路。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建设周期为2至5年。其选址充分结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与中原科技城的联动优势,形成“东区研发+港区应用”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产业生态与头部企业布局 河南投资集团总部迁入将成为园区重要支撑,通过其与阿里巴巴的深度合作,已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项基础设施落地。公开信息显示,百度智能云区域服务中心、腾讯云中原节点等项目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未来将形成涵盖数据存储、算力支撑、场景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园区还预留了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孵化空间。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据测算,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吸纳超30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创造3万个以上技术型岗位。在产业带动方面,除直接实现的年税收目标外,还将促进郑州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动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已规划联合高校建立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 四、政策支持与配套建设 郑州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园区发展,包括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计划、企业研发补贴等15项措施。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双回路电力系统、量子通信试验网等新型基建,并配套人才公寓与国际化医疗教育设施。目前,首期地块的“九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启动。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郑州从传统交通枢纽向数字枢纽城市转型的关键一步,其“头部企业+本土平台”的合作模式,为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随着后续企业的持续入驻,白沙组团有望成为辐射中原城市群的数字产业核心区。
2025-08-11
-
新密市企业集体登陆区域股权市场 资本市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新密市通过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推动36家优质企业集中登陆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创下该平台单批次挂牌数量新高。此次挂牌标志着当地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激励激发企业挂牌热情 为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新密市出台专项奖励措施:对登陆展示板企业给予5万元资金支持,交易板企业奖励额度提升至20万元。这一政策显著降低企业上市成本,吸引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36家企业组团挂牌,其中交易板企业占比超三成。 二、区域资本市场服务实体成效显著 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平台已形成"一市两板"格局,覆盖全省17个地市。通过股权债权双轮驱动,累计为挂牌企业实现融资6465万元,其中郑州大河智信等企业获得股权融资4285万元。此次新密企业集中挂牌后,该中心挂牌企业总数突破500家,会员机构达354家,金融服务生态持续完善。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领跑中部地区 郑州市金融数据显示,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41家,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新三板"及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数量分别占全省42%和51%。在周边9个省会城市中,郑州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与企业数量均保持领先地位,形成梯次有序的上市企业集群。 四、产融结合助推县域经济转型 新密市此次挂牌企业多来自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规范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区域股权市场不仅提供展示平台,更联动150家推荐机构为企业提供改制辅导、并购重组等全链条服务。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正成为县域经济突破融资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2025-08-11
-
郑州金融业强强联合:鑫融基战略重组华夏海纳构建创投新格局
在郑州市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一场标志性战略合作于2016年落地——新三板挂牌企业鑫融基金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华夏海纳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股权重组。此次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为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升级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综合支持能力。 一、战略重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鑫融基作为综合性金融控股平台,通过收购华夏海纳100%股权实现业务版图扩张。华夏海纳作为河南省创业投资领域的标杆机构,在基金管理、项目孵化等领域积累深厚。重组后,华夏海纳作为全资子公司保留原有品牌与团队,继续深耕创投业务,同时依托鑫融基的资本运作能力,实现投融资服务链条的延伸。 二、多层次服务体系赋能中小企业 双方整合后形成“资本+产业”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鑫融基提供资金托管、风险管控等基础设施支持;另一方面,华夏海纳发挥其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筛选经验。这种协同效应直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并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程金融服务方案。 三、区域金融生态的示范性升级 此次重组被视为郑州市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关键案例。华夏海纳管理的基金规模与鑫融基的牌照资质形成互补,不仅提升了区域创投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还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重组后双方联合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三成。 四、未来布局聚焦产融结合 根据规划,新体系将重点探索“基金+基地”运营模式,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园区设立专业化子基金,同时联合科研机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这一举措有望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与资本链的堵点,为中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经验。 此次战略合作凸显了市场化重组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其经验或将为同类机构整合提供参考。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此类强强联合有望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
2025-08-11
-
郑州移动互联网创新力量集中亮相 地铁购等团队获评十大标杆
在郑州市招商引资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当地移动互联网产业迎来重要里程碑。2024年郑州移动互联网联盟通过严格评审,首次发布十大创新平台、团队及APP企业榜单,其中由本土媒体与科技企业联合打造的“地铁购”电商平台凭借模式创新入选十大创新团队,标志着郑州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一、权威评选助推产业升级 郑州移动互联网联盟组织百余家相关企业参与评选,历经初选、复评、终评三轮考核,最终确定三类标杆名单。除“地铁购”外,杰夫电子商务等企业获评十大创新团队;企汇网信息技术、云和数据等入选十大创新平台;时空隧道信息技术、开云信息等跻身十佳APP企业。该评选为郑州市首次系统性梳理移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对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二、融合创新成就标杆案例 “地铁购”作为媒体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自2014年运营以来,依托地铁出行场景构建全媒体营销网络。平台整合纸媒、移动端等多渠道资源,实现从单一购物商城向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的转型,新增网站店铺等功能模块。其创新性在于将传统媒体影响力转化为线上流量,形成“内容+场景+消费”的闭环生态。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此次入选企业覆盖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细分领域,反映出郑州市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完善度。以企汇网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云和数据专注信息技术服务,时空隧道等APP开发企业则聚焦垂直应用场景,共同构成“基础层—服务层—应用层”的立体化产业格局。 四、政策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郑州市近年来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移动互联网创新,包括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设孵化基地等。此次评选结果将作为重点企业培育依据,未来将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业内专家指出,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此次标杆企业的集中亮相,不仅展示了郑州市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活力,也为其他城市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郑州有望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中形成更显著的集聚效应。
2025-08-11
-
郑州郑东新区打造全国最大保障房集群 政企共建廉洁工程样板
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招商引资与城市更新双轮驱动下,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集群——白沙安置区二期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通过政企共建模式,将廉政文化深度融入工程建设全流程,成为河南省保障房领域"廉洁工程"的创新标杆。 一、百亿级民生工程落地郑汴核心区 作为郑东新区"十四五"重点民生项目,白沙安置区二期位于郑汴物流产业带核心区域,总占地规模相当于42个标准足球场。项目规划建设70栋高层住宅及配套建筑,建成后将形成集居住、教育、商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集群,彻底解决三个自然村近8000户居民的安置需求。 二、创新"六进"廉政建设机制 项目首创保障房领域"廉政文化六进"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进合同、教育进班组、监督进流程等六大举措,构建全过程防腐体系。同步启动的廉洁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将工程建设与廉政风险防控深度融合,为大型政府投资项目树立管理规范。 三、科技赋能破解建设难题 面对超130万平方米的巨型体量,承建方采用BIM+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控。项目团队创新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将传统工期压缩近30%,确保居民按期回迁。 四、产城融合打造宜居样板 项目规划7个功能地块,除住宅外还配置社区医疗中心、双语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板块预留创新创业空间,未来可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升级转型。 五、绿色建造树立行业标杆 工程全面执行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采用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节能技术。地下空间开发率达85%,通过立体停车系统实现人车分流,绿化覆盖率超35%,多项指标领跑中原地区保障房建设标准。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郑州市在大型民生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廉政+建设"的创新模式已纳入河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体系,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郑州方案。
2025-08-11
-
郑州出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奖补政策 真金白银激发产业升级动能
为加速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郑州市近期出台专项政策,通过多层次资金扶持体系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并强化本地创新动能。该政策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对市级、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梯度奖励,最高给予千万元研发补助,旨在构建覆盖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机制,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一、构建三级奖励体系强化创新引领 郑州市明确将制造业创新中心分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级进行差异化扶持。对于新认定的市级创新中心,经专家评审达标后,可按照上年度非财政支持的研发投入20%比例获得补助,年度补助上限达1000万元,且连续三年持续支持。成功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的,分别追加100万元、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形成阶梯式激励效应。 二、培育期企业获稳定资金保障 针对尚在培育阶段的潜力机构,政策规定自注册独立法人资格起,郑州市财政每年提供50万元基础运营资助。此举显著降低创新主体前期投入风险,尤其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数据显示,2023年郑州市已有12家机构进入市级培育库,涵盖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 三、政策导向与产业发展深度契合 此次奖补方案紧密对接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规划,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初,郑州市经开区某生物医药企业凭借创新药物研发平台首获省级认定,成为该政策首批受益单位,其获得的奖励资金已全部投入临床试验设备采购。 四、建立动态评估优化长效机制 为确保资金使用效能,郑州市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对连续两年未达标的创新中心启动退出机制。同时鼓励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成果转化率,2023年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专利超4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3%,政策撬动效应逐步显现。 业内分析指出,郑州此次以财政手段直接赋能创新链,既体现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决心,也为中部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了政策范本。随着奖补细则的落地实施,预计到2025年将带动相关领域新增投资超50亿元。
2025-08-11
-
郑州航空港区再添国家级科研平台 智能建筑领域创新引擎落地
郑州航空港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国家级科研平台“智能建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落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该中心由高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聚焦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融合创新,将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河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国家级科研平台落地郑州 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智能建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标志着郑州航空港区在智能建筑与物联网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中心依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现有科研基础,整合5个省级平台及1个国家级平台资源,联合天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共同组建,实现了校方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零的突破。 二、核心技术聚焦行业痛点 中心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攻关方向,重点突破生物识别、多系统信息融合、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系统性解决智能建筑领域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维等难题。通过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多元化路径,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端技术服务平台,助力我国物联网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该平台采用“高校主导+企业协同”的运作机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提供基础研究支撑,两家合作企业分别贡献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行业解决方案经验。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既加速了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效率,也为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实践基地。 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心的建立将显著提升郑州航空港区在智能建筑领域的科研能级,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园区、绿色建筑、城市更新等领域。通过技术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预计将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河南省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竞争优势。 五、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此次国家级平台的获批,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郑州航空港区已累计引进多个高端科研机构,逐步构建起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矩阵,为打造中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该中心将重点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参与行业标准国际化建设,推动中国智能建筑技术走向全球市场。
2025-08-11
-
郑州航空港区重点项目集群效应凸显 撬动全省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招商引资与产业转型的双轮驱动下,河南省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激活了固定资产投资引擎。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A、B类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带动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发展,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重点项目投资规模与完成情况 2014年,河南省分级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其中1080个A类项目完成投资5848亿元,超出年度计划15%,开工及竣工数量均达预期;3881个B类项目投资7356亿元,完成率105%。两类项目合计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半,成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郑州航空港区、洛阳高端装备产业园等载体表现突出,项目落地效率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效应 重点项目的布局直接推动了产业链升级。航空港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吸引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生态;洛阳新能源装备基地加速传统产业技术迭代,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投资占比提升32%。此类项目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协同推进 在交通领域,米字形高铁网络配套工程完成投资占比超四成,郑州南站枢纽等节点项目投入运营;民生方面,全省新建改建医疗机构103所,其中郑东新区国际医学中心引入尖端设备,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此类建设既补短板又促融合,强化了城市群互联互通。 四、机制创新保障项目高效实施 河南省建立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平台,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土地、能耗指标。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并联审批压缩流程时限60%,南阳保税物流中心实现“拿地即开工”。监管层面实施红黄绿灯预警制度,确保资金使用与工程进度匹配。 五、经济提质增效的综合成效 重点项目的密集投资拉动全省GDP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25%。郑州航空港区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0%,形成临空经济特色增长极。这种以优质项目撬动全局发展的模式,为中部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路径。
2025-08-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